青年学者职业生涯系列博客文章

[Please note that this blog is written in Chinese. Please use online translation tools if you want to proceed.]

对于许多刚迈入学术界的青年学者而言,包括我自己,相信对如何在学术界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存在着诸多疑惑。比如:一份教职的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?高校包括院长系主任在教师招聘时主要考虑的是什么因素?教授们在参加会议时是如何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的?已获得终身教职的那些教授们到底对未来有着什么样的追求?而没有获得教职的教师们又去了哪里?在学术求职中如何谈判薪水?为什么很多求职面试没有成功?等等。这些问题的答案,将有助于青年学者在面对许多抉择时做出明智的决定。

为了服务我们的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科研工作者,在《城市科学文摘》编辑部的支持下,我编译了“青年学者职业生涯系列”文章。这个系列一共6期文章,每期一篇。内容分别是:

  1. 如何谈判薪水-在工资福利谈判中的六个迷思
  2. 学生气的六种表现-如何避免在学术求职中‘自杀’?
  3. 高校院系是如何看待学术招聘工作的?
  4. 教师职业生涯路径转变:我们期待系主任做什么?
  5. 终身副教授‘Terminal Associate Professor’怎么办?
  6. 建立学术人际关系网络

这6期文章的内容大多数来自于英文专著或者教育类的英文期刊,原作者们大都是在高校工作的佼佼者,其中不乏系主任、知名教授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6期文章中部分内容或建议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,读者需要有所甄别。举个例子,就薪水谈判而言,大部分求职者其实都不具备谈判薪水的资格,因为在求职中大部分人都处于劣势;而且在很多国家(包括西方国家),和招聘者谈判薪水会被认为是无礼且冒犯的举动。